菲律宾人便是卢东尼,其原名TonyArevaloJr.,从1977年为邓丽君制作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开始,正式活跃于香江音乐界,主要从事配乐编曲工作,也有一些曲作问世,作为宝丽金的编曲大师,他可谓是一位教父级的人物。
很多人并不知道,其实香江流行音乐总体质量,很大一部份来自菲律宾乐师们的汗水。
换句话说,自从有香江流行音乐以来,菲律宾乐师一直担任著其栋梁,如果没有菲律宾乐师,香江流行音乐绝对没有那么辉煌。
早在30年代上海,即中国流行音乐发源地,外籍乐手已统领了当时主流流行乐坛,其中有美国乐手、白俄乐手,而占多数的是菲律宾乐手。
当时几乎所有编曲、歌曲伴奏、舞厅伴奏工作都由这些外籍乐师一手包办。
1949年后,大批外来乐师纷纷离开上海,有部分返回自己祖籍国,另部分则南下香江,继续发展音乐事业,大力推动本土流行音乐文化。
为什么外籍乐手能占据香江乐坛如斯重要的地位?
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其一,外国乐师在流行音乐演奏及领悟上确要比华人乐师强多,尤其是早期学院派中国乐师。
该批中国乐师、音乐人弹唱戏曲,民间音乐,或循规蹈矩按谱演奏,还算过关,但一到流行音乐,像jazz般要improvise之时,便手忙脚乱,不知所措。
菲律宾乐师驰名亚洲,他们编曲技巧娴熟,视谱能力高,而且其拉丁、南亚乐风比较亲近当地听众耳朵。
其二,老一辈中国人很看不起演奏乐器的人,认为他们是“不务正业”之徒,故华人极少从事此行。
从50年代直至90年代,菲裔乐师对香江乐坛影响力举足轻重。
最初有:葛士培、雷德活,到粤语流行曲时期的:戴乐民、奥金宝、、杜自持、鲍比达等等。
这些音乐人无论在编曲、作曲、监制方面都为华语流行音乐写下最辉煌之篇章。
其中卢东尼对本地编曲业贡献最庞大,可以说他与杜自持的编曲质量在亚洲数一数二。
因此,他虽然不是监制,但在公司的地位非常高,来到这里并不奇怪。
“销量?”最前方的简宁闻言,忍不住沉思了一下。
半响,他才开口说道:“那就以销量来决定,谁今年单张唱片销量最高,公司接下来就推他坐谭咏麟接班人。”
顿了一下,他又道:“咱们公司目前适合的人其实也没几个,我会关注你们的,希望不会有人搞小动作。”
听到这话,台下本来有莫名想法的某些人顿时精神一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