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术与剑(1 / 2)

枚拓剑解 氩气刀 1231 字 1个月前

“师弟清远,听师兄讲精微道法,受益匪浅,再次拜谢。师弟外门新进,对修道各境、神妙之处向往不已,还请师兄不吝赐教。”

“神妙之处”吗?若是碰到古板的师长怕是要斥责一番“惑于术法小道”、“买椟还珠”、“求道之心不坚”之类了。清涣自认道心还算坚定,却不觉得需要拘泥这种道术之争,至少现在还太早了。弟子们也都颇为意动,谁不憧憬着故事里仙人们凭虚御风、羽化飞空的神通呢?

“‘炼气’、‘筑基’法力初成,修俗之别初现,从此身体强健,寻常病灾不加身,可至百二十年而寿终正寝。而有了法力便可运用术法,再粗浅的术法,威力也胜过凡俗的拳脚刀剑,用途更是万方,卜算、观气、神行、留影、辟水……难以穷尽。但须谨记,人之精力有限,术法再妙也要做出取舍,莫得误了大道前程。”

“还需提醒一句,正如刚才所言,这时的法力还是无源之水,过于依仗法力、术法容易将自己置于穷地,谨记量力而行。”看到弟子们意兴满满,不得不补充提醒一句,下山历练的年轻筑基弟子因为冲动自负、法力用竭而饮恨的例子实在太多。

“至于在这之上,那‘阴神怀丹、元神出窍、神游大千’的元神境、‘三元归真、无虑无惧、无寿无终’的真人境是怎样的玄妙,我不过修道半途,不敢妄言。且修行切忌好高骛远,提前了解未必有益,不若脚踏实地,待那水到渠成。”

“师兄,师妹清岚。听说师兄长于剑术,‘流水剑’名震天下,可否为我们讲讲如何修习剑术?”

“‘名震天下’不敢当,剑术上确实略有小得。我先问问,有哪些师弟师妹学过剑?感气前、感气后都算。”

自己小时作为道童除了念点书、帮着打扫大殿前的阶梯,余时只能看看云发呆。再大些,就跟在清旷后面参加“群雄涿鹿”,虽然年纪太小、体格不成熟,没法亲自上场,只能作为“狗头军师”帮他出主意,那差不多是山上小孩最大的娱乐了。小孩子不服输,就去向长辈求教,长辈不会去管小孩打闹,但乐得传授几手,慢慢的小孩子间的嬉闹也变得有了章法,真算起来就是那时入门的剑术。

“我等玄门正道以道为主,以术为辅。何为术?‘形而上为道,形而下为器’,所有涉及法力的具体运用都可视为器用,或曰“术”,故剑之一道在玄门看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‘术’。”

“以五行术法中最基础的‘引火’为例。首先要存思火行灵气的特点;五脏中以心脏为火属,故法力汇于心窍。”

弟子们纷纷惊叹,虽是最初级的法术,却是行云流水。有些弟子已学过这道法术,领会更是深刻,清涣师兄刻意放慢速度,务求每一步骤清晰明确,这其中的精准控制力唯自己尝试过才能知道有多厉害。

火焰先是壮大了几分,势头更加炽烈,再是转化成了幽蓝色,最后竟是凝成了一只山雀,扑扇着翅膀飞起,消散在空中。

清涣重新坐下,讲古不是今天的目的,还是说回术法: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若是细细究之,不论是更深奥的术法,抑或玄门符法,抑或佛门神通,抑或剑术,乃至妖类凭血脉施展的妖术,都不过是更复杂的‘引火’罢了。”

清涣轻嘘一口气,没人喜欢长篇大论,“道德”之论还须践行中领会,这里就点到为止,算是埋一颗种子。

“待到熟悉术法后,慢慢取其神而略其形,不再需要每次施法都一板一眼。便如凡间木匠,初学时尺规墨斗一刻不可离身,待登堂入室后心中自有分寸,若是名家那就是信手拈来、宛若天成了。术法若是窥得门径,凝得真意,就再不需拘泥形式,心念一动便有术法相随。”

“‘引火’是最基础的术法,入门不难,勤加练习、掌控得法后还是助力不小的。”

清涣摇摇头,虚指在空中快速勾连,一笔而就,似有古篆字一闪而过,就有清风徐来,气氛渐渐安稳下来。借着这静心符,清涣也整理了接下来的思路。

“剑术比起用说还是实际试试更好理解。清岚!”

清涣也已站起,以持剑之法握着剑鞘,周围的人自觉让出一个小圈,都是颇为兴奋。

清岚越看越是喜欢,虽然对现在的自己而言长了一点,双手握持的话尚能挥动。甩了几个剑花,剑脊稳定随心,剑尖震颤轻鸣,似有剑煞相随。满心欢喜,爱不释手。

等她欣赏了一会儿,心绪平稳一点,差不多要开始教学了。

清岚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,双手持剑摆出一个突刺的架势,微微侧身、弯腰,似是一张弓在蓄力。修行尚浅、不多的法力汇集在双眼、下肢、腰部,眼前的一切似乎慢了下来,随着一口气狠狠呼出,整个人似是被剑带着射出。

而清涣则一动不动,直到剑逼到身前,方才将剑鞘斜向上荡出,恰好拍在剑脊上,引得剑带着人偏向一侧冲去。

清涣没有转身,反手伸出剑鞘挡住斩击,再手腕一翻,挑得对方的剑差点脱手而出。

“气势不错,突刺转斩击的时机把握得很好,转换也很流畅,最后一下的后退卸力判断得很准。”清涣已收起剑鞘,满是赞许地走上前,随手又是一道静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