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壮志凌云(1 / 2)

枚拓剑解 氩气刀 1607 字 1个月前

“来的是清涣师侄真是令人放心……”接待的道人面色古怪至极,“真的没问题吗?”

道人欲言又止,“那一个时辰后出发去松江府府衙,师侄先好好休息,若有不适也不要逞强。”

关上房门,清涣深吸一口气压下尴尬,从芥子袋中拿出一套衣服换掉身上这身破烂。

与常郁师叔一起研究出来的破风阻剑势很成功,在根据自己的情况作了些微调整后,清涣很快将速度提到临近风障。因为风阻被顺利减少,也不需什么精力去做防护,所以飞得还算轻松又平稳。但此时周围的空气已如布满暗礁的海流,湍急而紊乱,即使费劲全力也只能将风的推力维持在当前水平,实在没有心力施展剑意“法域”。

说到底越是接近风障,御风越是耗费精力、效率却越是低,在到达或超越风障后大概会完全失去作用。看来用混合叠加的方式取巧行不通,只有靠“法域”的推动本身超越风障才行。

清涣迅速拔高,向云层接近。随着空气变得稀薄,御风的推力也开始下降,抱怨着“风就是如此不便之物”,勉强探出云头,看了一眼云层之上、只属于元神的那片广阔无云的空域,而后猛然扎下。

能感受到身周锥形风障云的存在,不过视线里只有少量雾气,远方则是略略朦胧、似带着淡淡的光晕。周围的温度在上升,但很容易就被金丹的罡煞隔开;而以往常朴师叔飞行时令人敬畏的爆鸣声在这里却是听不到的,看来是被甩在了后方。这就是元神飞行的感觉吗?热闹是留给别人的,自己的心里只有平静喜乐。

到这里出现了一点小问题。按照原本的计算,“法域”的推力足够在落地前将速度减下来、回到御风飞行的模式。但前方好死不死地出现了一片丘陵,这样下去可能会来不及抬升……快速计算了一下,如果充分减速,并在最后关头往下斩一记,然后全力防护住自己,应该能控制到只受轻伤的程度……

清涣擦着山顶的树冠险之又险地重新拔起,在重新纳入控制的风帮助下悬停在半空,深深呼出一口浊气。大意了,算计这么多却漏掉了地形,初次的尝试差点要以摔个半死作结,再没有更糟糕的了。

……

“见过常易师叔。晚辈清涣,奉宗门令前来协助‘妖乱’一案。方才出了一点小岔子,让师叔见笑了。”

“清涣……是清涣师侄啊,果真名不虚传”,常易师叔感受到同门气息后基本放下了戒备,但眼里仍有狐疑,看向清涣来的方向,“方才那是……”

“呃……师侄有精神就好”,常易师叔意识到他不想解释,且看起来确无大碍,决定不再追问,“辛苦师侄风尘仆仆地赶来,我先带你安顿下去吧。”

清涣操纵水汽结成一面镜子,对着镜子将散乱的头发重新梳理好,再重新确认了一遍仪表,毕竟接下来要跟着去参加宗门和朝廷的多方会谈。虽然麻烦,但归根到底还得算是自找的。

三天前,他突然接到清俨的联络要见面,于是去了刑律部。因为最近有点闲所以到得早了,清俨还没回来,于是顺手找出他的茶叶藏品中看起来保存得最用心的那罐,坐在他习惯坐的位置上,一边大口品尝一边等待。

“上次我听了你对道门谋划的猜测,事后调查了一下,”清俨一边介绍,一边在图上输入法力,“道楔之事太过遥远,那时我们宗门还根本没影,所以找不到当初的资料,很难确定哪些地脉穴窍是打过道楔的。”

随着清俨的手拂过,一道道粗细不一、浓淡不均的青色光柱升起,正好落在一处处名山大川之上。

有几处地形被用淡黄色或橘黄色圈出。比如北方的河水曾多次改道,对流域内的水土、临近的淮水都有很大影响,淡黄色圈出的旧河道区域不再有明显的地脉伴行,所以没有青色光柱,橘黄色圈出的新河道则遍布光柱;赤堇故地曾是灵气充沛的名山,但在变故后连地脉都消散了,幸存的后人也只能离开,留下一处供剑修们凭吊、扼腕的荒山,这处荒山在舆图上被淡黄色圈出。

清俨看了清涣一眼,后者点头表示理解了,于是嘟囔着“跟你说事确实轻松”继续介绍。

图上渐次出现一个个鲜红的亮点,节奏并不稳定,位置也是稀稀拉拉,时间和分布都说不上有什么规律。不过把时间拉长的话,总体上是越靠近现在,发生事件的频率越高,呈现出一种让人不愉快的趋势。

清涣思考了一下,到这里还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。红点零散着分布在吴越国各处,以偏西、偏北一带为主,但这只是因为乌桑的“辖区”在此。

不过“妖兽变异”也算不得太重要的事,乌桑派的卷宗只会有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记录,查不到东殊胜寺那边的。

所谓“煞栓简报”是修行界各宗每当自己负责范围内有“煞栓”发生,就须将时间、地点向道门通报的惯例,即使历经千年,修行界的这一惯例也不曾动摇。通报最后会送到常明观,汇总后再每年下发给各宗门。

常明观千年来不曾出世,“煞栓简报”是其为数不多的存在感。事实上很多人怀疑常明观是否还存在,简报或许只是借用这个名头。毕竟每个宗门、每年都能接到报告,太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