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第20章
直到付老夫人念了句,在红糖厂上班一个月得熬多少锅糖,唐明丽才反应过来。
现在的红糖基本都是古法熬制,糖炉灶一烧就是一天。感觉不是那么轻松呢。
特别是到了夏天,更是难熬。
难怪付老爷子的表情会有一丝破碎,估计那一瞬间甚至都觉得自己这几天的耿耿于怀有点搞笑吧。
这种又苦又累的工作,肯去干就是在为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。因为后知后觉的尴尬,他都没好意思看向孙子。付辞倒是淡定,依旧不紧不慢吃着饭,还很随意把一块肥美的红烧肉夹到唐明丽碗里。
唐明丽心中一喜。
这块肉也正是她看中,准备下手的。
只是碗中还有两块,怎么都得吃掉一块再下手才礼貌,正在努力啃着呢,没想到付辞歪打正着了。
作为汇报,她也加入到这场聊天中,随口问付辞:“知青办的人没说漏嘴吧?”
“没有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
唐明丽问的敷衍,回的也敷行。
她也只是为那点参与感,才说那么一嘴的。特意叮嘱过的,有几个人会那用大嘴巴说出去呢。不过安排到红糖厂上班,确实是谁也没想到。她猜应该是现在工作太缺,唐明美那边又着急,好不容易空出一份正式工的工作,甚至可能是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份比较好的工作,知青办的人才优先给安排上了。
付辞接下来和家人的聊天,也验证了她的猜测。他说了从知青办朋友那了解到的情况,上半年回城的知青剧增,大部分都还待在家里。个别安排到工作上班的,很多都还不是正式工。唐明丽听着暗暗感叹,这时候的就业困难程度,感觉比后世金融危机时期还要严峻些。
好在很快就要迎来巨大转机。
真好呀。
身处这个时代关口,她更加深切感受到了改革的伟大。这么看,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,唐明美能有一份工作也不错。虽然这份工作是辛苦,但世上又有什么工作是绝对轻松的呢。终于如愿有工作了,总归应该是高兴的吧。诚心希望她这份喜悦能维持的久一些,最好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热爱。当然了,这点其实不太可能。
人对工作的热情,往往像渣男对待感情。
时间一长,过了新鲜期,每天都在退减,直至归零。不同的是,渣男的感情归零后会绝情转身离开。可人迫于生存,会选择不断勉强自己。
和唐明丽想的不同,付老爷子却认为付辞说得有些夸大,忍着尴尬开口:“我们搞了那么多国营厂,就安置不完这些回城知青?”付辞直接说了组数据:“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口,比建国时期增加了差不多四点二亿,几乎翻了一倍。单增长人口总数,就是美国现有人口总数的近两倍。有些话他没说出来,人口增长飞速,然其他方面的增长也是看得到的,这就是目前的困局,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。付辞这番话有理有据,听得付老爷子再次沉默了。他退休已久,加上鲜少和人聊这方面的事情,不知现在情况已经如此严峻。半响,他才喃喃自语:“看报纸新闻,还以为一切都在蒸蒸日上。”付辞不想看到爷爷这样,说:“蒸蒸日上是不假的。”只是,他们卡在瓶颈期也已经太久了。
就拿知青办来说,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既要做好待业青年的就业工作,又要防着让他们出什么乱子。
这种局面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。
不过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乐观,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的,人民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。
付辞的乐观,既安慰了付老爷子,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,现在是和平年代,不能总拿战争年代的一套来看待。想明白后的付老爷子对付辞说:“看来我真的老了,现在的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。”
世上最让人心酸的事之一,莫过于英雄迟暮,美人白头。从付老爷子这样一个曾经那样气概豪迈的人口中听到认老的话,谁都于心不忍。
付成安连忙安慰老父亲:“世界是年轻人,可也同样是我们的。老年人,中年人,年轻人,就像生命的起承转结。”付母诧异丈夫这个大老粗竟然讲出这样有文化的话,不禁问:“这话你从哪听来的?不像是你会说的。”
被看穿的付成安笑笑,直接认了,这话是一次聊天中从把唐明丽这听到的。竞然是儿媳妇说的,付母夸起来更是不吝啬言辞。“我就说嘛,这么有哲理的话确实是我们明丽才说的出来。我们明丽不仅长得漂亮,还一肚子学问。”
唐明丽听得都不好意思了。
抛开上辈子不论,这辈子她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。好吧,就算加上上辈子,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普通人,和一肚子学问差远了。这些话都是她上辈子在网上看到的,那次和公公聊天凑巧借用了。瞎,既然这样了,她只能厚着脸皮受下这赞誉,还又说了一番话,只是想能安慰到付老爷子。
“衰老是生命不可逆的过程,总有人老去,总有人年轻,年轻人不过是接过上一代人手中的棒子而已。“末了还不忘特意问付老爷子:“爷爷,你说是不是?”
可以说,这是她嫁到付家以来最高调的一